最近大家都被電影《消失的她》刷屏了,電影自6月22日上映以來截止目前已經(jīng)突破15億票房,斷層領先同期電影簡直不要太火爆!這部兼具商業(yè)與藝術性的電影,為中國觀眾帶來了一場久違的震撼體驗,不僅劇情撲朔迷離,跌宕起伏,畫面更是充滿藝術氛圍
不少網(wǎng)友發(fā)現(xiàn),電影的很多海報和劇中場景,似乎都是在致敬梵·高的名畫。沒錯!這部電影不論是劇情伏筆還是明示暗喻,都將藝術家梵·高的名作運用到了一定高度。
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找找《消失的她》在極致美學中,暗藏的藝術玄機吧!
01《星月夜》貫穿電影始終的關鍵伏筆
《星月夜》在電影中不僅是女主最喜愛的畫,她的手機殼、微信頭像、甚至是與男主約定的“海底星空”,都有著這幅畫的影子。簡單來說,《星月夜》是男女主相識相知的基礎。
1889《星月夜》(The Starry Night)
這幅畫是文森特·梵·高于1889年在法國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創(chuàng)作的一幅油畫,是他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,現(xiàn)藏紐約現(xiàn)代藝術博物館。
在這幅畫中,梵·高用夸張的手法,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。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涌、動蕩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,旋轉、躁動、卷曲的星云使夜空變得異常活躍,脫離現(xiàn)實的景象反映出梵·高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瘋狂的幻覺世界。
這幅畫的運用,不僅指向了男主時不時發(fā)作的精神問題,也暗示了男女主之間存在著的看似美妙和絢爛之外的黑暗角落。
02《十五朵向日葵》燃燒的激情后是頹廢
何非在尋找妻子的那家書店中,書架的背景來自于梵·高的系列作品《向日葵》中最著名的一幅《十五朵向日葵》。而影片全局也隨處可見向日葵元素。
木子曾畫過這幅向日葵。梵·高本人最崇拜向日葵,因為向日葵是光和熱的象征。可他畫中的向日葵卻沒有朝氣蓬勃的感覺,取而代之的是頹廢。
1888《十五朵向日葵》(Still Life - 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)
《十五朵向日葵》描繪的是一些簡單的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,呈現(xiàn)出令人心弦震蕩的燦爛輝煌。從畫面上看,金黃色的向日葵,濃重跳躍,似乎帶著燃燒的激情。畫家在表現(xiàn)希望和陽光的同時,依舊表達了這希望與陽光溜走的無情?;蛟S這幅油畫反映了畫家悲劇而又短促一生接近終結時的心理狀態(tài)。
這幅畫剛好映射了何非在妻子李木子失蹤之后精神失常的狀態(tài),以及他對妻子近乎癡迷的索求情緒。
03《阿爾勒的臥室》對“歸宿”的不懈追求
何非與陳麥尋找線索時的照相館中哈蘇的房間,是來自于梵高的《在阿爾勒的臥室》,就連畫作中梵高親手繪制的綠窗戶也被還原了,而墻上懸掛的畫作也都是梵高的作品。
1889《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》(Slaapkamer te Arles)
作品里深藏著梵高從精神和物質上對“歸宿”的不懈追求。梵高希望該作能夠表達超然的靜謐、閑適和安寧,可事實上該作品卻顯得有點焦躁,令人暈眩。畫中的墻壁上掛著一些梵高的作品,讓觀賞者從中洞悉到他對藝術的期望。
影片中運用了臥室的這個布景,何非正在與那個陌生的妻子和“警察”對峙,何非一遍又一遍的看監(jiān)控視頻,他始終都不敢相信。但這個視頻的指向,她就是他的妻子。
他臨近崩潰、眼角的抽搐加上語言的失控。恰如困在臥室里的梵高。因為他知道真正的李木子永遠也不會回來了,她已經(jīng)死在了海底,而她又是誰?
04《夜間的露天咖啡座》在病態(tài)中追求安詳
在劇中的保亭街道作為全片東南亞元素的體現(xiàn),其中的一個場景,是劇中陳麥和何非約見的露天咖啡館,來自于梵高的《夜間的露天咖啡座》。
1888《夜間的露天咖啡座》(Cafe Terrace at Night)
該畫是梵高星光三部曲的第一部,畫面描繪了阿爾勒一家咖啡館的室外景色,室內溫暖而明亮的黃色燈光灑在屋外鵝卵石鋪成的廣場上,在深藍色的夜空中,群星閃爍,宛如朵朵燦爛的燈花。整幅畫面與畫家筆下的咖啡館室內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色彩明麗,氣氛溫馨恬適。
《夜間的露天咖啡座》運用粗獷的短筆觸,筆觸準確、安靜有序,體現(xiàn)了病態(tài)中的梵高對寧靜、安詳?shù)淖非蟆?br />
05《阿爾勒夜間咖啡館》急切忐忑的心
何非與陳麥第一次相遇的酒吧場景,來自于梵高的《阿爾勒夜間咖啡館》。
何非當時的心情就如同這個臺球廳里的色調一樣令他忐忑不安。因為他正在做著一件道德淪喪的事情,他既要表現(xiàn)自己迫切想找到妻子的心情,又不能在“律師”面前暴露自己。
1888《阿爾勒夜間咖啡館》(The Night Cafe in the Place Lamartine in Arles)
在《夜間咖啡館》中,藉由筆觸本身所帶有的生命力、油彩的厚度與明顯分開的線條,使整幅畫沉浸在一種人為的光線之下,這些都是梵高所欲呈現(xiàn)的視覺要素。“ 夜間咖啡館”的內容是從前許多畫家處理過的題材,但大多數(shù)畫家都把咖啡館寫成歡樂的場所,而梵高卻在此引出了一群無處可去的不快樂人,背景左側人物甚至趴在桌上昏睡,十足是個不幸的人。這是一幅悲慘的社會景象,散落在房間里的哀傷形象都令人深表同情。紅和綠、紫和藍之間的微妙沖撞(這些色彩在其他印象主義畫家筆下都結合得十分柔暢),是梵高增強
06《麥田上的鴉群》沉重的結局
《麥田上的鴉群》(Wheat Field with Crows)
《烏鴉群飛的麥田》描繪的是法國瓦茲河上奧維爾鎮(zhèn)周圍鄉(xiāng)下麥田的情景。
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,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,烏云密布的沉沉藍天,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,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,空氣似乎也凝固了,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、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蕩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、反抗感和不安感。畫面極度騷動,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,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。
影片中木子原諒男主的場景,就是在一個彎曲小路的麥田。而這張畫卻是梵高人生中最后幾張畫作之一,象征著死亡。而電影選取此景同時也暗示了木子的死亡。
07《自畫像》一個失敗的成功者
1889《自畫像》(Self-Portrait)
在影片中,何非談到初識李木子的時候,就對李木子說過:“梵高,一個失敗的成功者”。
劇中開頭也是放了梵高這張《自畫像》,圣雷米時期自畫像,創(chuàng)作于1889年5月,這時的梵高來到圣雷米醫(yī)院接受治療,梵高本人也是把這幅自畫像,看作自己神志清醒的標識,與何非此時的心境不徑而同。
更走心的是,在溶畫版角色海報設計中,也是蘊含深意。四位主角置身于海浪之中,海面上分別倒映著梵高的四幅名作。這些海報不僅以藝術之美為表象,更是想要借藝術之手來表達人物情緒和故事情節(jié)。
朱一龍-《星月夜》,暗示著精神的扭曲。
倪妮-《向日葵》,代表著希望和愛情
文詠珊-《鳶尾花》,卻象征著易碎且易逝的人生或愛情,孤獨和不安。
杜江-《盛開的杏花》,代表著純潔和美好,是生活的喜悅和復蘇的力量。
不論是從劇情還是畫面美感來看,《消失的她》都是一部難得的佳作。
《中國電影報道》更是給了影片滿分好評,并表示:“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大銀幕觀賞的作品,無論是電影里色彩飽和度較高的美術、服裝還是具有代入感的配樂,以及鮮明的鏡頭語言,都讓人沉浸其中。故事方面,接二連三的反轉能很快吊起觀眾的胃口,讓大家跟隨電影一起抽絲剝繭尋找真相。”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近年幾來,越來越多的娛樂作品,不管是影視還是音樂,都樂忠于以藝術的表現(xiàn)手法來傳遞情感。
比如周杰倫于去年發(fā)行的新專輯——《最偉大的作品》也是圍繞著藝術展開,在MV講述的故事中,周杰倫用一曲鋼琴彈奏化身時空旅人,瞬移到1920年代與藝術家們相遇。不少藝術迷在這首新歌的MV及歌詞中,看到了熟悉的畫家及作品的身影。
對藝術的欣賞能力讓他們看到了更多其他人看不到的美好,這也印證了網(wǎng)友們的那句話:沒點兒藝術細胞,是真的看/聽不懂了。
想要真正讀懂這些藝術表達,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。尤其在我們國家對美育愈加重視的今天,審美能力的高低影響著孩子的一生!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審美力的培養(yǎng)。
首先,具有審美能力的孩子,他們的內心更充盈,精神生活更豐富。
現(xiàn)代社會物質生活已經(jīng)非常豐富,很多孩子都能享受非常優(yōu)越的物質生活。但卻有很多孩子,他們的內心其實是枯燥和貧乏的,而這也會影響到他們的幸福體驗。
比如網(wǎng)上曾經(jīng)有個段子,說兩個學生同時看到非常美麗的風景。
一個學生脫口而出,說“落霞與孤鶩齊飛”。
另一個說:“哎呀,這里好多鳥啊!”。
這雖然是一個笑話,但是那個能把詩歌和美景結合起來的學生,他一定能體驗到更多的美感,內心的愉悅感肯定也更多。所以有審美能力的孩子,能從生活中體驗到更多的美,更多愉悅的情緒,他們的內心也更充盈,更幸福。
其次,審美能力是未來一種重要的競爭力,是一項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。
大家都知道,隨著現(xiàn)在科學技術的發(fā)展飛速,人工智能也出現(xiàn)在各個領域。人工智能在記憶力、儲備知識的能力、對數(shù)據(jù)的分析能力等方面都遠超人類。
確實,在一些認知能力上,人類確實難以抗衡機器人的挑戰(zhàn),但是審美能力,卻是機器人無法超越人類的一種能力。我們經(jīng)常說,生活中不缺少美,而是缺少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。
如果我們能給孩子一雙善于發(fā)現(xiàn)美的眼睛,那么,這不僅是在培養(yǎng)一個內心充盈富有的孩子,更是在培養(yǎng)一個人在未來有強大競爭力的孩子。
審美品位不是花錢能買來的,是常年累月在環(huán)境的熏陶下培養(yǎng)而成的。想提升孩子的審美品位,就要從小抓起。
一個從小就喜歡藝術、喜歡繪畫的孩子,和一個從小只知道看電視、玩游戲的孩子,未來的所能達到的成就差異一定是非常大的。就比如這部電影《消失的她》,如果導演陳思誠對藝術一竅不通,也不會創(chuàng)作出如此富有藝術性的電影作品。
此外,審美教育需要學校、家庭和社會共同參與。斯瑪特把家長當作美育評價的重要一環(huán),斯瑪特課堂的最后有一個家園互動的環(huán)節(jié),我們會和家長們一起分享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(xiàn),引導家長正確看待孩子的創(chuàng)作和作品,讓美育從課堂一直延伸到家庭,不因課堂結束而中止。
除了家園互動之外,我們還開設了父母課堂,讓家長也接受藝術教育,比如油畫、插花等等,體會到藝術創(chuàng)作的快樂,家長有了這方面的藝術體驗之后,就能更好地理解對孩子的藝術教育。
斯瑪特認為:美育是塑造靈魂的教育,其使命是塑造孩子“美的靈魂”,讓孩子成為一個美好的人。我們也希望這種審美教育能夠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認同和支持,在學校、家庭、社會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美育環(huán)境,讓孩子們都能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,長大之后不管從事什么行業(yè),都能收獲美好的未來。
部分圖片來源網(wǎng)絡,侵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