央視力薦《人世間》| 揭露:父親,是子女的起點
編輯:斯瑪特兒童美術??來源:??:2022-03-21 10:46:54
史詩級開年大劇《人世間》大結局了!故事始于1969年東北某省會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(xiāng),終于2016年城市改造開始,涉及到各個階層人物的生活全貌,堪稱一部當代中國百姓的生活史詩。有百姓的地方,就有煙火,就有教育。
尤其周家三代人近50年的奮斗歷程,讓我看到個人發(fā)展與原生家庭之間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。不由得思考:同為平民子弟,為何只有周家人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?
劇中周家父母的教育造就了周家三兒女的性格,做事講原則、穩(wěn)重并勤勞的性格特點。正是這種言傳身教的品性傳承,以平常心對待和培養(yǎng)孩子,讓周家的三個兒女能在時代的變遷中,保持定力和底氣,成為對世守則、對己守心的人。
在劇中,周父,是周家的頂梁柱和主心骨。
周家靠著父親一個人在大三線修鐵路的收入,過著不算富裕卻又安穩(wěn)的生活。周父始終以認真負責、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態(tài)度對待工作,迫于生存壓力,他不能不常年在家,但他對家庭的責任,對孩子的關懷卻從未“缺席”。
1、尊重
是給孩子最有力的支持
俗話說,骨頭連著筋,終究是自己的骨血。
周父對當年女兒周蓉擅自跑去貴州一事耿耿于懷,但在難得的探親假期間,他放棄一家可以團圓的機會,只身前往貴州大山看望女兒。在路上與被文化大革命打成壞右分子的女婿馮化成,這讓他了解到女婿的為人,相信他不是壞人,由此決定尊重女兒的選擇。
周父在尊重兒女決定的同時,并沒有一味地縱容孩子去犯錯誤,而是采用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決定是否明智。希望孩子能吃一塹、長一智,以后再做類似的選擇時,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兩次。
對于一個人來說,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尊嚴。更何況是對孩子,最可怕的不是棍棒相加、拳打腳踢,而是父母讓孩子失去面子、失去尊嚴。劇中的周蓉任性說道:“如果不接受他(馮化成),就斷絕家庭關系”,看似絕情冷酷的她實則是以此作為自己的擋箭牌和保護傘罷了。
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指出:“應當像尊敬上帝一樣地尊敬孩子。”要教育孩子,首先要尊重孩子。孩子最初受人尊重的感覺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,尊重孩子是給孩子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好的方法。而尊重別人的意識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經過多次的體驗訓練、教育,不斷地強化而逐漸建立起來的。
2.認可
是給孩子最美好的肯定
哥哥姐姐一同考上了北大,這是光字片唯二的兩個大學生,面對周圍鄰里街坊的極盡夸贊,沒有一個人提老三周秉昆。
為父母付出最多的那個孩子,因為做了太多庸長瑣碎的事兒,反而理所當然地被忽略,也忽略了對他的認同。他始終活在哥哥姐姐的光環(huán)下,帶著自卑,內心一直在尋求父親的認可。
周父不但沒有照顧他的情緒反而一通爆訓,“你在班里的成績永遠是倒數(shù),就算沒有家務事拖累你,你能考上嗎?”這句話讓秉坤的尊嚴徹底被撕碎,考不上大學固然是事實,但是這也沒有父親的“傷口撒鹽”讓他更心痛,氣得他很多年不理父親,連搬家也不告訴父親。
多年以后,傷心欲絕的周父弄清原因后,哭著罵著向秉坤道了歉。秉坤吐露心聲:“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我爸我媽滿意”,而周父那句“秉坤啊,你是三個孩子里,我最滿意的”或許是給秉坤最大的慰藉吧。
《請回答1988》里有一句話膾炙人口:
“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,我的女兒,請稍微體諒一下吧”
每一個孩子,都有自己的閃光點。父母不該盯的,是他的缺點,而是優(yōu)點,那些最能成就孩子的地方。多給孩子一些溫暖的愛,讓孩子感覺“我很好,我最棒”;多給他一些滋養(yǎng)生命的肯定和鼓勵,讓他充滿信心,堅定地向前行。相信父母的掌聲,一定能成為孩子身上最大的榮耀。
3、理解
是給孩子最廣闊的天空
周家三個子女,秉昆對父母盡孝最多,但周父從來沒有因為秉義和周蓉對家庭付出少而有所指責。
周父對子女的評價,從來不局限于“為我做多少”、“怎樣報答我的養(yǎng)育之恩”。在臨終前,周父肯定了秉昆為家庭的付出,同時,他也囑咐秉義要好好完成自己的工作。即便是面對被觀眾們一致吐槽“自私”的周蓉,周父也說:“我女兒,大知識分子、大教授,你是最好的!”
周父文化水平不高,但他卻懂得,孩子們的盡孝,不僅體現(xiàn)在守護父母床前,端茶送水上,還體現(xiàn)在恪盡職守,認真完成工作上。
秉義就算住在岳母家,很少回來,但他能夠為老百姓奔忙,為國家做貢獻,這也是盡孝。周蓉就算沒為老父親、老母親守一天的夜,她能在教育崗位上為國家培養(yǎng)人才,同樣是盡孝。
而我們社會的進步靠的是什么?靠的絕不是孩子在干正事兒,自己卻在家掰著手指頭算計他們報了多少恩的父母。而是像周父、周母這樣,心中除了有“小我”,還有“大家”、“國家”的父母。
有了這樣的父母,秉義才能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辦實事兒,周蓉也才能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相比于光字片其他的孩子,周家的孩子是幸運的。他們自幼能夠站在周爸這樣一個通情達理、胸懷寬廣、心懷大義的父親的肩膀上看世界,長大之后,自然會翱翔于廣闊的天空。
反觀周家后代“玥玥”
這個最“不討喜”的孩子。她任性、自私、薄情、叛逆,從來都只考慮自己。雖然最后事業(yè)有成,可卻始終孤零零的?;仡櫼幌滤某砷L史會發(fā)現(xiàn),其實她也是一個可憐孩子。
小時候,父母不方便帶她,她跟著舅舅、舅母長到16歲,直到舅舅家再也沒法住了才被迫回家。雖然舅舅、舅母從未虧待過她,可父母不在身邊,她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。她總覺得自己只是父母名義上的孩子,沒有親情。
媽媽一開始想接她回家時,她第一反應是不樂意,覺得爸爸是“一個男的”,不方便。可她在舅舅家住了十幾年,表兄弟、舅舅、姥爺都是男人,她還跟表哥、舅舅一起睡過炕也沒有覺得不方便。只因為她把他們當親人,是親人就沒有生疏感。而爸爸呢?雖然血緣關系更近,但父女沒在一起生活過,感情上就很疏遠,甚至有些陌生。
爸爸雖然感傷,但沒有做出任何彌補,反而與媽媽離婚、遠走法國,徹底離開玥玥的世界。
在玥玥的前半生里,父母是缺席的,既缺少母愛,更缺少父愛。而如今“父親”的角色將永遠消失在她的生命里。
心理學上認為,終其一生,我們都在修復自己的童年。成長過程中缺了什么,長大后就會尋找什么。這也就很合理的解釋了為什么,后來玥玥會和一個50歲的老男人展開曖昧關系,或許她是在用這種方式修復缺失的父愛。
雖然敏感的媽媽意識到了父母不在身邊對孩子的不利影響,后半生也在盡力彌補玥玥,但是再強大的媽媽,也代替不了父親的角色。缺席孩子成長的父母,失去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,還有孩子與你的親密關系,孩子的心理健康、人格健康,甚至孩子的一生幸福。
阿德勒說:“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便是如此。
斯瑪特理念
“用父親的心做教育”
①第一個層面:愛,我們對待每一個孩子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,用心去呵護,細心去引導。
在斯瑪特看來,真正的美育是塑造美好心靈的教育,是感性教育,我們會通過“愛”對待和培養(yǎng)每一個孩子。
斯瑪特對教育提倡以藝術的方式塑造人的靈魂和內在。在我們看來,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,我們注重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,啟發(fā)他們發(fā)揮想象力、創(chuàng)造力,鼓勵孩子真實表現(xiàn)自身內在情感和情緒感受,通過藝術來表達自我、認識自我、完善自我。
我們注重在課堂上,我們不會過多的去干預孩子創(chuàng)作,更多的是更多的是在恰當?shù)臅r機給予建議,我們在孩子創(chuàng)作及表達的過程中, 是以尊重孩子的意愿為主,而不是以老師的意志為主。
②第二個層面:我們希望用這句話,喚醒更多的父親角色回歸到家庭教育中, 回歸到孩子的陪伴中。
因為在中國傳統(tǒng)的家庭里,父親擔負著養(yǎng)家的重擔,他們工作忙,很少有時間能陪在孩子身邊。“喪偶式育兒”,說的就是照顧孩子和教育孩子,成為了媽媽一個人的責任。調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在中國,42%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,32%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,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%。
所以斯瑪特教育希望呼喚父親角色的歸位,由父母二人共同承擔家庭教育的責任,不同的角色,不同的使命,不同愛的方式,這樣充滿愛和溫暖的和諧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積極而深刻的。真正優(yōu)質的陪伴,從不在于時間的長短,而在于陪伴的質量。周父雖然常年打工在外,但他沒有疏于對子女的教育,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,想盡一切辦法(寫信、探親、談話……)影響著孩子,詮釋著對孩子的愛。
斯瑪特教育就是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紐帶。我們會在課堂上 通過家園互動的環(huán)節(jié)與家長溝通,讓家長時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。我們會讓家長參與到課堂中來,比如:讓家長幫孩子把這節(jié)課程精彩的部分與創(chuàng)作的故事記錄在作品背面,成為將來一個美好的回憶。另外,在課堂互動的時候,老師會拋出一個小話題,讓家長回到家中與孩子共同訓練,與孩子共同感知、共同思考和共同進步,也增進了雙方之間感情。
③第三個層面:現(xiàn)在很多教育機構、幼兒園、早教、親子園……更多都還只是在重復扮演媽媽的角色。
很多國外的研究表明,母親的功能在家庭中,父親無法取代。相對地,父親的功能也不是母親能夠替代的,比如父親代表著力量、知識,這都是由父親作為男性所體現(xiàn)的特有品質所決定的。再好的媽媽,也難以填補爸爸的缺失,《人世間》中的玥玥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。
母親給孩子多半是呵護的愛,更多關注的是孩子是不是吃得飽, 是不是穿得暖, 孩子的行為習慣,品德等等,用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關心去愛孩子;但是父親的思維方式和母親是不一樣的,父親給予孩子的是勇于探索的心。
當孩子對周圍環(huán)境有無窮的好奇心、探索欲,他們會用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好奇,這時候母親多半會表現(xiàn)出擔憂,而作為父親,則更多的是具有冒險精神。作為家庭中力量、勇敢的角色代表,就應該多支持、鼓勵孩子的探索欲望。用很簡單的場景舉例:當一個孩子站在高高的桌子上的時候,媽媽的第一反應是阻止,因為“危險”,而爸爸則會鼓勵孩子跳下來,因為爸爸更有力量,可以給孩子更多保護,在安全控的范圍內讓孩子去體驗、探究和犯錯。
在孩子的成長當中,他們體驗、探究和犯錯的頻次越高,成長的速度才會越快,所以“用父親的心做教育”這種理念,在落地執(zhí)行上我們會更加用力。我們不僅把這種思維模式傳遞給家庭,也傳遞給我們的教師,老師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要做的三件事——啟發(fā)、引導和幫助,這也是和我們的教育哲學相吻合的。
斯賓塞說:“父親,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,無論是性格養(yǎng)成,還是情感教育,無論是知識訓練,還是道德品質,父親都有著巨大的影響。”
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,教育無法重來,每位父親,都必須參與孩子的成長。陪伴并不需要“大把”的時間,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,只要做到全心全意,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,就是成功的陪伴。
照著書本,科學育兒,未必能教出完美的孩子。我們能做的,便是遵循孩子成長的規(guī)律,尊重他們的選擇,好好陪伴,用心教育,不懼當下,不畏前程。
正如《人世間》主題曲中唱的那樣:“草木會發(fā)芽,孩子會長大,歲月的列車,不為誰停下;命運的站臺,悲歡離合都是剎那。”
標題:央視力薦《人世間》| 揭露:父親,是子女的起點
地址:http://www.hv9tgc.cn/qydt/457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