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想當好司機的廚師不是好父母。
自從有了娃,爸爸就是專職司機,媽媽也成為了專業(yè)廚師,在生兒、育兒、教兒的路上,父母們都在不斷努力著。然而這幾個階段中,最難的,也是最讓父母們頭疼的就是教兒階段。
在斯瑪特兒童美術機構里,我們通過藝術教育陪伴、啟發(fā)、引導和幫助孩子們成長,我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。下面,我們用一組圖片的對比來向大家展示藝術教育的真諦,希望能給家長朋友們一些有益的啟示。
一、父母的期望 VS 孩子的興趣
“愛孩子是如他所是,而不是自己所想”,很多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人生夢想的延續(xù),卻不知這是讓孩子用大人過去的人生經驗面對未來的人生,用他人的鞋走自己的路。在斯瑪特,我們尊重孩子的興趣,讓興趣做孩子的老師,孩子的學習會事半功倍,成長會更快樂,人生會更幸福。
二、傳授知識技能 VS 塑造人格靈魂
以往的教育是“面向知識”的雙基教育,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(yǎng),未來的教育是“面向人”的素養(yǎng)教育,重視人的人格塑造和素質培養(yǎng)。在斯瑪特,我們認為孩子“是什么”比“會什么”更重要, 培養(yǎng)一個內在美好的人,他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天分和能力,去獲得美好的結果。
三、以老師為中心 VS 以學生為主體
孩子的教育不應該以老師為中心,老師示范,學生照葫蘆畫瓢,誰畫的好老師就表揚誰,只有少數(shù)學生可以得到鼓勵,這樣學生創(chuàng)造力發(fā)展的機會可能會被無形削弱甚至剝奪。在斯瑪特,學生是創(chuàng)作的主體,老師不提供示范畫,每個孩子都要自己動手創(chuàng)作,都可以得到創(chuàng)造力鍛煉的機會。
四、外界的灌輸 VS 內在的生發(fā)
很多時候我們接受的教育,是填鴨式的,知識就像澆花一樣,從外界灌輸進來。這種模式可以讓學生得到知識,卻不利于發(fā)展他自己的能力。在斯瑪特,我們努力營造生成式的藝術課堂,點亮孩子心中創(chuàng)意的燈,讓他自己去探索、發(fā)現(xiàn)、創(chuàng)造,從內心深處生發(fā)出靈感和創(chuàng)意。
五、臨摹別人作品 VS 獨立思考創(chuàng)作
以往的美術教育重“臨摹”,學生臨摹了哪位大師的作品,他的創(chuàng)作中就會一直有這位大師的影子,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。機械模仿的結果是使思維變得懶惰,難以產生創(chuàng)意。在斯瑪特,孩子在動手之前必須先動腦,思考該如何去畫,而不是模仿現(xiàn)成的東西,這種鍛煉使他們養(yǎng)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。
六、美術技能訓練 VS 想象力和創(chuàng)造力培養(yǎng)
大部分美術教育更注重美術技能的訓練,高難度的美術技能訓練容易禁錮孩子的思維,使美術變得毫無樂趣,讓孩子敬而遠之。在斯瑪特,我們更注重保護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,尊重兒童的心理特點,消除技法的束縛,讓藝術創(chuàng)作成為一件快樂而持久的事情,也給了孩子打開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。
七、標準的答案 VS 個性的展示
有標準答案的教育,適合“共性”的知識教育,但是很多家長都把共性教育的思維延續(xù)到藝術教育中來,用“好壞”“對錯”衡量孩子的作品,忽視了孩子個性的發(fā)展。而藝術是崇尚個性的,標準化和整齊劃一反而不利于創(chuàng)作出優(yōu)秀的作品。個性的充分發(fā)展也是孩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,是他們的想象力與創(chuàng)造力之源,幸福人生的基礎。
八、結果論輸贏 VS 過程就是獎勵
畫畫就像放煙花,最美的是其中煙花綻放的過程,而不是最后的結果。剛接觸藝術教育的家長,喜歡通過繪畫作品來評價孩子的表現(xiàn),而忽視了孩子在創(chuàng)作過程中的收獲。事實上,孩子在繪畫過程中的收獲更多,有創(chuàng)作的樂趣、品性的陶冶……當家長過分注重結果的時候,過程中的美好就被壓縮或失去了。
九、取悅他人 VS 表達自我
不要讓孩子把藝術當成取悅別人的工具。孩子在創(chuàng)作時如果總想著取悅別人就會迷失自己,作品也失去了鮮活的生命。在斯瑪特,我們啟發(fā)孩子找到真正能打動自己的東西:“我最喜歡的樣子是什么?”只有能打動自己的東西,才有可能打動別人。
十、大人的藝術設想 VS 孩子的本真表達
有的家長在看孩子作品的時候,總是可以指出很多問題,讓孩子去“改進”,比如顏色不準確、畫面不符合實際情況、造型不合比例,等等。在大人的指導下,孩子畫出了取悅大人的“成人畫”,也失去了兒童畫最寶貴的東西——孩子的本真表達。在斯瑪特,我們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,畫出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。
十一、“像”與“不像” VS “真”與“不真”
剛剛接觸藝術教育的家長,自然會把“像”與“不像”作為評價孩子作品的標尺。而對于造型能力還沒有很好發(fā)展起來的孩子來說,家長的預期常常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圍,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。在斯瑪特,我們不用“像與不像”束縛孩子,而是啟發(fā)他們思考:“你是否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,并把你的感受通過作品傳遞給別人?”
十二、達到什么樣的等級 VS 有沒有自己的特色
家長把孩子送進一個美術考級培訓班之后,原本是想讓孩子的繪畫技藝更上層樓,沒想到卻讓孩子產生了“我不是畫畫的料”的消極想法,從此拒絕畫畫,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。在斯瑪特,我們不用“好壞”“高低”給孩子排列座次,而是引導孩子畫出自己的特色,找到自己的feel,形成自己的style。我們教給孩子的不是藝術技能,而是最基本的藝術態(tài)度——尊重自己的感覺。
十三、壓力 VS 快樂
不要讓孩子有來自繪畫技術的壓力(造型和色彩把握不好怎么辦),更不要有老師、同學和家長評價的壓力(他們不喜歡怎么辦)。在斯瑪特,我們幫孩子消除這些外在的壓力源,欣賞每個孩子的藝術個性,鼓勵他們每一個小小進步,激發(fā)孩童天性中對于藝術創(chuàng)作的興趣和熱情。
十四、驕傲或羞辱 VS 自信和分享
如果把作品看成衡量成敗的標準,孩子遇到不如自己畫得好的同學就驕傲,遇到比自己畫得好的同學就自卑,受到別人的譏諷就感到羞辱,很少體會過藝術創(chuàng)作本身的樂趣。在斯瑪特,藝術不是用來“攀比”的,而是用來展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個性,用來傳遞美、分享美。
十五、批評式教育 VS 欣賞式教育
藝術教育不是為了得到一幅“完美的作品”,要求作品完美,就會對孩子進行多方面的挑剔,許多孩子因此不敢下筆,甚至認為自己沒有藝術天分,徹底否定自己。在斯瑪特,孩子的每一個想法都會得到尊重,每一幅作品都會得到鼓勵。我們不是為了得到一幅“完美的作品”,而是為了培養(yǎng)一個快樂成長的孩子。
十六、單一的視覺藝術 VS 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
在人們普遍的觀念中,美術、音樂、舞蹈等藝術形式都被專業(yè)化為每一種行業(yè),每個專業(yè)的人主要關注的都是自己領域的事情。在斯瑪特,藝術之間是相通的,共同結合起來才能完成美育的任務。美術不是單純的視覺藝術,而是把視、聽、嗅、味、觸“五感”結合起來,給孩子更全面的審美教育。
十七、單一的藝術教育 VS 藝術+學科+生活
在過去的課堂上,學科與藝術是分離的,學科知識也被分為理科和文科,這種模式培養(yǎng)了“理工男”等偏科型人才,同時由于分離了各學科之間的聯(lián)系,導致單門學科的學習也無法深入。在斯瑪特,我們設計了“藝術+學科+生活”的教育模式,打破了單一藝術教育的界限,把藝術和學科、生活結合起來,不僅著眼于培養(yǎng)全面發(fā)展的孩子,更希望他們能夠幸??鞓返纳?mdash;—能夠幸福生活才是孩子終極的素質。
十八、單一的室內教育 VS 室內教育&戶外教育
過去我們更注重室內教育和書本知識,缺少戶外教育的意識和實施條件。近年隨著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發(fā)展,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普遍被電子化、網(wǎng)絡化,缺少與大自然的聯(lián)結,甚至出現(xiàn)“自然缺失癥”。在斯瑪特,我們把戶外教育和室內教育同等重視,定期帶孩子到大自然中感受花香和日出,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欣賞藝術大師的原作,彌補孩子戶外教育缺失的不足,給孩子更完整的成長體驗。
十九、功利性教育 VS 成長性教育
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,藝術教育是有功利化傾向的,藝術教育就是要培養(yǎng)藝術特長,人們普遍認為,如果一個孩子“沒有藝術細胞”,藝術就不用學了。這種錯誤的觀念埋沒了很多有藝術天賦的孩子,也讓很多孩子的人生失去了藝術的樂趣。在斯瑪特,藝術教育是成長性教育,是一個人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藝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訓練技能,而是為了促進孩子人格的完善、創(chuàng)造力的培養(yǎng)、智慧的開啟,把他們培養(yǎng)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。
二十、教育是學校的事 VS 家“園”共育
很多家長認為,教育是學校的事,家長只是被動地“配合”學校的工作,然而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,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。在斯瑪特,我們?yōu)楦改搁_設藝術課堂,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藝術,接受藝術的熏陶;為父母開設親子課堂,聘請名師專家?guī)椭议L解決孩子成長遇到的難題。家“園”共育,給孩子24小時不間斷的“浸泡式”教育。
二十一、藝術教育倒金字塔結構VS 藝術教育正金字塔結構
長期以來,藝術教育專業(yè)化現(xiàn)象突出,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專業(yè)較多,導致藝術類畢業(yè)生過剩,另一方面,藝術普及教育卻得不到足夠重視。在藝術教育最為重要的人生階段,很多孩子卻得不到對他們成長來說很重要的審美教育。斯瑪特認為,藝術教育應該是全面普及的,每個孩子都有學藝術的必要和權利;藝術教育也應該從孩子開始,兒時的藝術啟蒙對于整個人生的成長非常重要。
二十二、藝術素養(yǎng)倒金字塔結構VS 藝術素養(yǎng)正金字塔結構
長期以來,藝術素養(yǎng)以技法為核心,很多藝術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學生技術有余,而個性特點和創(chuàng)造性不足,因為他們的技術缺少基本素養(yǎng)的支撐,顯得頭重腳輕。在斯瑪特,我們更注重孩子在藝術學習中的心智成長、情感成長、社交成長、美德成長、美感成長,有了這些基本素養(yǎng)的成長,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才能有爆發(fā)的基礎,技法學習也有了源頭活水。
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,教育從來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,藝術教育也不是教孩子畫畫那么簡單,它需要“慢養(yǎng)孩子、靜待花開”的耐心,也需要培土、澆水、施肥的智慧,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用耐心和智慧培養(yǎng)孩子,而不是成為只愿為孩子成長投資的家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