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傳統(tǒng)教育體系下,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教會孩子考試升學,塑造“人的靈魂”的作用被長期忽視了。很多人認為美術教育就是教孩子畫畫,傳授一種繪畫技術,跟美德是沒有關系的,甚至包括一些專業(yè)的美術院校,對學生的教育也偏向于繪畫技能方面的培養(yǎng)。
我們經(jīng)常對家長說,教育有兩種,一種是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,一種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,兩者缺一不可。前者是實用性的,可以用功利性的標準來衡量,后者是審美性的,不能用功利性的標準來衡量;前者滿足了人類實用層面的需求,后者則滿足了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。
傳授知識技能的教育大家很容易理解,但什么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?魯迅先生說:“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,首推文藝。”文化藝術,就是塑造人的靈魂的教育。
一個人有了靈魂,才能明白自己所學知識的意義;一個人有了靈魂,才能把知識學得更好。
就兒童美術教育來說,其使命就是塑造孩子“美的靈魂”,讓孩子成為一個“美好的人”,在這個基礎上,他可以進一步發(fā)展成為一個藝術家,也可以成為一個具備藝術修養(yǎng)的人。
靈魂教育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,因此一直被人們所忽視,這導致我們培養(yǎng)了大量頭腦聰明、有豐富知識技能但是內心卻又十分痛苦迷茫的“空心”的人。
教育的初心是為了培養(yǎng)一個“美好的人”
一切教育都要“從人開始”,立足于培養(yǎng)“人”。把“人”立起來之后,他的各項素質和能力的發(fā)展也就有了基礎和土壤;反之,如果只知道培養(yǎng)孩子的知識和技能,而忽視了“人”的培養(yǎng),那么這些知識和技能就如同在“沙地上蓋房子”,沒有穩(wěn)固的基礎。
這些道理是不言自明的,但在實踐的過程中卻受到了“功利性思維”的影響,走了很多彎路。新中國成立至今,我國的學校教育經(jīng)歷了從“學科中心”向“素養(yǎng)中心”的轉變,我們的教育一步步回歸到“培養(yǎng)人”的本質上來,與此同時,我們的藝術教育,也從最初的“雙基”教育向審美教育轉變。
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心靈,就會看到什么樣的世界。美好的品格讓人把注意力投射到美好的事物上,而一個經(jīng)常關注美好事物的人,其自身的品性也會得到滋養(yǎng),變得更加美好。
一個人沒有美好的內在,其外在的展現(xiàn)也必然貧瘠,無論用多么高明的藝術技巧都無法彌補。
我們?yōu)槭裁匆?ldquo;德藝雙馨”來評價一個藝術家?事實上,“德與藝”不是一個人要同時具備的兩種素養(yǎng),而是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、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。一個人有了美好的品格,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并將這種“美好”用藝術手段表達出來。
藝術教育越往上走,就越接近于藝術的本質,越注重于人本身的發(fā)掘和培養(yǎng)。
我們過去的很多藝術教育其實是“本末倒置”的,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一種“急功近利”的心態(tài)。無論是家庭、社會,還是學校,一直受到“雙基”教育(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)的影響,把藝術教育等同于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課。
人的靈魂看不見、摸不著,但它卻是藝術教育的根本。藝術教育的初心是為了培養(yǎng)一個“美好的人”,只有圍繞這樣的目標,藝術教育才有意義。
“潤物細無聲”的美德教育
何謂“美的靈魂”“美好的人”?
我們認為一是要培養(yǎng)一個“有自己個性的人”,二是要培養(yǎng)一個“品行美好的人”,兩者在一起就是一個“美好的人”。
沒有個性的人,創(chuàng)作上沒有自己的藝術主張,生活中沒有自己的主見,不僅影響到他們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也影響到他們的人生幸福。
一個人沒有美好的品行,同樣會影響到他的藝術創(chuàng)作和自身幸福。藝術是人類展示美的窗口,不僅是展示技藝美、自然美,更是展示一種精神上的美。
人人都知道徐悲鴻先生精于畫馬,誠然,對于繪畫技法的追求而言,徐先生是下了功夫的,“我愛畫動物,皆對實物用過極長時間的功,即以馬論,速寫稿不下千幅,并學過馬的解剖,熟悉馬之骨架、肌肉組織,然后詳審其動態(tài)及神情,方能有得”。
而徐悲鴻筆下的馬真正打動人心的,是那種奔放不羈的自由豪放灑脫氣質,而這種氣質則來自于藝術家自身深厚的修養(yǎng)。畫如其人,徐悲鴻先生說:“人不可有傲氣,但不可無傲骨。”如果沒有這種內在的傲骨,他筆下的馬也不可能有如此的風骨。我們可以設想,一個沒有這種精神的人,他筆下的馬或許可以畫得“很像”,但是斷無這樣的“精、氣、神”。
徐悲鴻先生有高尚的情操,熱愛祖國,熱愛人民,他的重要作品,比如《田橫五百士》《九方皋》《愚公移山》等,皆取材于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深處,融入了中華傳統(tǒng)美德,表現(xiàn)出高潔的品質和堅韌不拔的毅力。他的作品因為美德而更美。
如果一件作品沒有“美的靈魂”,那么就算它在美術技藝上再完美,也只能算是平庸之作,甚至連平庸都稱不上。有人把象牙制成美輪美奐的工藝品,它美嗎?不美,它沾滿了大象的鮮血,不僅不美,反而折射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,因而顯得十分丑陋。
藝術如果僅僅滿足于技藝的展示,不免被人稱之為“雖工亦匠”,缺少靈魂和生命。但藝術的靈魂和生命從哪里來呢?從文化中來,從美德中來。
世界上所有偉大的藝術作品,都揭示了人類某個層面的美德。對人類自身的人文關懷、對愛與和平的追求、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,等等。特別是到了當代藝術,創(chuàng)作主題涉及難民、宗教、環(huán)保、科技、未來等一系列現(xiàn)實問題,要求創(chuàng)作者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更為廣義上的美德。藝術家不是在用“手”創(chuàng)作,而是在用“靈魂和大腦”創(chuàng)作。
這就是我們?yōu)槭裁匆獙⒆舆M行美德教育,美德不僅是孩子的立身之本,也是他們藝術創(chuàng)作的意義和靈感之源。
反過來說,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,也可以對他的美德起到促進作用。對于美德教育來說,枯燥的說教并不理想,因為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沒有發(fā)展起來,跟他們講道理是收效甚微的。但是如果把美德教育與藝術教育結合起來,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藝術是孩子喜聞樂見的,藝術當中也蘊含著美的靈魂和精神,以藝術為載體對孩子進行美德教育,無疑是最佳的方式。
當孩子內在的美德被培養(yǎng)起來了,他的藝術創(chuàng)作也就有了靈感的來源,他可以賦予自己作品美的靈魂和精神。這是一個“潤物細無聲”的過程,沒有道德說教,而是通過藝術的熏陶,通過審美的愉悅,潛移默化地植入到孩子的內心。
個性與美德的融合
個性教育與美德教育是相互制約、相互影響的兩個方面。個性強調人自我的釋放,而美德則要求個人服從于他人和社會的需要。藝術家不能沒有個性,也不能沒有美德,兩者并存于身,完美融合,才是人的理想狀態(tài)。兒童美術教育要釋放孩子的個性,但是如果只釋放個性,沒有美德的規(guī)范和約束,就會自由散漫,難以成事;同樣,如果只講美德,不講個性,也難免束縛人性,不近人情。
通過兒童美術教育,將個性教育與美德教育完美地融合起來了。兒童天性喜歡自由,不喜歡被約束,要訓練他們“耐心”的美德是很困難的,但是在
“孩子們,你們家里有植物或動物嗎?如果有的話,能為我們介紹一下嗎?你們家的植物是一夜之間長大的嗎......不是,它需要耐心兒童美術教育課上,這樣的美德培養(yǎng)起來就容易得多。
地照料,需要松土、澆水,這些工作你們都耐心去做了嗎?”“就像植物生長一樣,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,也需要別人的耐心;同時,我們也要對周圍的一切事情抱有耐心,畫一幅畫,只有付出足夠的耐心才能得到好的結果,對嗎?”
通過這樣的類比,孩子明白了做好一件事情需要足夠的耐心。
由于兒童美術教育對孩子有很強的吸引力,所以他們更容易投入熱情和精力,長時間地保持專注。一個很小的孩子,只要進入繪畫狀態(tài),就可以聚精會神地畫半個小時以上,耐心無形中就被培養(yǎng)起來了。
對孩子來說,每一種美德的養(yǎng)成都不容易,但是與兒童美術教育結合起來,就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。個性教育教會孩子做一個自由率性的人,兒童美術教育則教會孩子做一個對他人、對社會有益的人,兩種教育通過藝術融合在一起,共同塑造一個“美好的人”。
地址:
北京市豐臺區(qū)豐臺金茂廣場3號樓12層斯瑪特教育集團
加盟熱線:400-002-1103
預約報課:010-6379-8108
郵箱:
info@smart-art.com.cn
斯瑪特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