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22年中國素質教育行業(yè)報告》顯示:藝術類課程在家長為孩子選擇的素質教育課程占比達到71.78%,成為最受歡迎的素質教育類型。與此同時,在藝術教育項目中,美術教育的比例達到44.72%,占據家長占比最喜歡的課程之一。
在如今這個時代,家長們是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了。其實,這本身是一件好事。但是,令人遺憾的是,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討厭起了藝術。這是為什么呢?
原因就在于很多家長都太心急了,總是忍不住對孩子進行“指導”。比如,孩子畫畫時,顏色搭配不太好,家長就會在旁邊指揮說“這里應該用這種顏色”。再比如,孩子跳舞時,動作稍微有一點不對,家長就忍不住喊道:“你看看你,手舉得太低了!”“快快快,把腿踢直了!”在這一系列“指導”之下,孩子對藝術的熱情自然就降低了,嚴重的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,把藝術教育當成一件痛苦的事情。
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,曾在一次公益講座上就曾提到過一個讓無數家長都困惑不已的問題:為什么孩子不喜歡練琴,只喜歡去游樂場?
然后,周海宏教授用學鋼琴舉例,給出了一個讓家長們深感意外的解決方法。
他說,想要解決這個問題,在去游樂場前,就告訴孩子“聽話、不許亂動”,不然就要“關小黑屋”。
在孩子滑滑梯時,就告訴他要“挺胸抬頭爬上去,身體保持90°滑下來”。
如果孩子沒做到,下來后就給他幾個大嘴巴,然后讓他再去滑50遍。
而在孩子練琴的時候,就立馬換一種態(tài)度,告訴孩子:
“寶寶,媽媽就愛聽你彈琴……聽你演奏,媽媽太幸福了……”
于是,你會發(fā)現:你培養(yǎng)出了一個喜歡彈琴,不喜歡去游樂場的孩子。
周海宏教授的這番話,發(fā)人深省,讓無數家長開始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錯了。
畢竟,家長讓孩子去學藝術的初心,并不是只為了讓他掌握一門技術而已,而是為了讓他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,讓他懂得發(fā)現美、感知美,通過藝術表達自己,活得更加自在幸福。
所以,后來周海宏教授說,“別讓孩子學會了一門技術,卻恨上了一門藝術。”
學習彈琴是如此,學習美術也是如此。在斯瑪特的美術教育中,我們尊重孩子的天性,鼓勵孩子大膽去創(chuàng)作,不會強迫孩子去畫我們大人所認為對的畫作。
斯瑪特認為,美術教育不應該只注重美術技能訓練,而是應該把它當作塑造孩子美好人格和培養(yǎng)孩子創(chuàng)造力的重要途徑。讓孩子通過感知、美德、欣賞、家園互動、創(chuàng)作等課程環(huán)節(jié),培養(yǎng)感受美好事物的能力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。
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一個健康快樂、具備美好品行的“美好的人”,也希望他們可以真心愛上美術,學會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和想法。
而想要實現這些美好的愿望,就需要家長和我們一起以“陪伴者”而不是“審判者”的身份和孩子相處。
這樣孩子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向前奔跑,在藝術的道路上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!